+86 400 041 7515

周一至周五:9:00 - 18:00

股票 VS 房产 巴菲特有话说 | 居外专栏

邮件分享
打印本页
2025-05-21  

在2025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,巴菲特再次强调更青睐股票投资而非房地产,其核心理念直指“效率”与“掌控力”。

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,股市的高流动性、低交易成本与信息透明度,能高效配置巨额资金并分散风险。例如他近期通过发行日元债券增持日本商社股票,正是利用股票市场的灵活操作实现套息交易。

然而,这些优势对散户而言,实行起来并不容易,甚至可能会成为陷阱——“太容易买卖”的特性往往放大投资者的人性弱点,最终导致亏损概率上升。

机构投资者凭借专业团队、长期资金和严格纪律,能够恪守价值投资原则——在股价低估时大胆建仓,高估时果断减持。

然而,散户投资者往往陷入两大误区:第一、因交易成本低、操作便捷,散户易受市场波动影响,稍有盈利便急于套现,错失长期复利增长机会;第二、一旦亏损便拒绝止损,盲目等待回本,最终陷入“越跌越补、越套越深”的恶行循环。

这种“行为偏差”正如巴菲特精辟指出:“资本市场是贪婪与恐惧的放大器,而多数人沦为了情绪的奴隶。”

有趣的是,尽管巴菲特不鼓励散户投资房地产,但却支持年轻人购买自住房产,他的逻辑在于:

  1. 居住属性保障长期持有:自住房产通过30年房贷锁定居住成本,自然迫使投资者"被动长期持有"的投资纪律,避免频繁交易;

  2. 对冲通胀与租金风险:房贷本金相当于强制储蓄,房价长期上涨趋势可抵御通胀,而自住需求也避免租金波动压力。

至于投资性房地产,巴菲特提醒需要有“经营者的耐心”,即从筛选租客、维护物业到应对法规,都考验管理能力,但这也形成“高摩擦成本”的天然屏障,减少冲动交易的可能。

总结来说,对机构而言,股票是效率至上的工具,但对散户来说,“容易操作”未必是优势,反而可能暴露纪录缺陷。

若缺乏巴菲特的冷静与专业,不妨将自住房产作为“强制储蓄”的起点,利用房贷纪律培养长期思维。若有能力投资房地产,则需要接受其低流动性,并学习管理实务。

最后,投资的胜负不在资产类别,而是在于“认清自身局限,找到匹配策略”——机构玩转股票的效率,散户或更需要依靠房地产的“慢节奏”来对抗人性弱点。

 

来都来了,关注一下吧!

精明买家养成中心

全能顾问服务区

我要提问
本网注明“来源:居外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居外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居外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仅供参考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关注居外官方微信号
11 月
26
01 月
09
04 月
11
06 月
01
10 月
28
07 月
15
10 月
31
11 月
07
11 月
29
美国资讯索引 more>>
居外名家专栏 more>>
房市看点more>>
提交置业要求
让居外帮你找房

居外服务热线 400-041-7515

周一至周五 9:00 - 18:00

居外微信服务号 居外微信服务号